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健康频道

湖北“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研讨会举行 肠道微生态新知识早知道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0日07:32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有趣的肠道健康问诊机器人回答患者提问。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通讯员 陈品妤

人自出生起,许多细菌就在人体繁殖,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这个系统里,生活着100万亿个细菌,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其中,78%以上都在肠道中生存,总重量达到1.2千克。这些细菌相互聚集在一起形成菌群,以肠道为根据地,发挥着作用,称之为“肠道微生态”。

1月12日下午,由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研讨会举行,与会专家介绍了肠道微生态的新知识。

肠道微生态会发警告信号

肠道菌群99%来自四大门类:拟杆菌门(如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厚壁菌门(如肠球菌属、梭菌属等)、变形菌门(如埃希氏菌属)、放线菌门(如双歧杆菌)。其中,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总菌群数量的90%。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不当的膳食结构,如高能量或低纤维饮食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肥胖、2 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结肠癌等。

早在 1907年,俄国动物学家Metchnikoff就提出,健康与胃肠道微生态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分为三种:益生菌、相对致病菌、有害菌。健康是处于好细菌较多的状态,而且能保持一定的平衡。

协和医院皮肤科冯爱平教授介绍,肠道菌群失调在皮肤上是有所表现的。如脸上出现老年斑等,都是肠道发出的警告信号。此外,皮肤气味的改变等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益生菌本领不容小觑

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蔡红琳说,在人体里,有一道肠屏障,它是外环境和血液之间的“隔断”。理想状态下,这层屏障能够选择性地让营养物质、矿物质和水分进入,同时阻挡毒素、细菌和病毒。

益生菌定植在肠道上皮形成菌膜,抢占肠道表面的每一个角落,使有害菌无处安家。同时,非致病菌还分泌一些抑菌和抗菌物质,如乳酸、抑菌素等,干扰和抑制其他病菌的活力和功能。所谓益生菌,就是定植在我们肠道内,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的总称。它的存在能改善微生态平衡。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的能耐可不小,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的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同时还能分解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刺激造血、增强成熟细胞的功能。

一个有趣小鼠实验发现,长期饮用益生菌(罗伊氏乳酸杆菌)的小鼠与长期饮用水的小鼠相比,表皮发生了改变:饮用益生菌的小鼠表皮厚度增加,滤泡、腺泡细胞增多,皮肤PH值降低,这使它们拥有更厚更亮的皮毛。

食物能调整肠道菌群

在咸宁市咸安区,徐女士因身体疾病经常服用抗生素,导致常年便秘。在接受清肠仪灌肠后,感觉轻松。华中科技大学宋恩民教授说,目前,通过仪器、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肠道菌群紊乱问题,但食物也可大显身手。

大量研究表明食物能调节微生物群的组成与功能。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马富英介绍,膳食纤维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密切相关,不同食物、不同形态的膳食纤维均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功能,在总能量和营养素满足的情况下,注重食物多样、粗细搭配,从而平衡膳食,合理饮食结构。

决定一个人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因素是长期的饮食习惯。大量的精细碳水化合物,促进有害菌和酵母的生长且抑制有益细菌的繁殖;过多的肉类和过少的蔬菜水果会削弱益生菌的活性。

在日常饮食中,保证食物多样、粗细搭配,每日摄入适量的奶豆类、蔬果类、全谷类、薯类,可以兼顾维持肠道微生态的需要。如牛奶中糖巨肽、乳糖,酸奶等奶制品中的乳酸菌等可直接参与或调节肠道菌群;大豆所含的低聚糖,粮薯蔬果中的膳食纤维都是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食材。

当然,定期检测肠道菌群能帮助了解肠道菌群结构比或多样性是否合理,对于指导怎样调整饮食结构,正确补充益生菌很有帮助。补充合适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加强饮食调控,使肠道菌群维持健康状态,皮肤也会明显光洁。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