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健康频道

居家隔离容易出现“疑病症”?专家教你缓解疫情焦虑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2日14:36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客户端一荆楚网消息(记者黄涛 通讯员陈识)最近网上一则消息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位男子泡脚后测量体温发现有所升高,怀疑自己感染上新冠病毒,于是精神紧张、嚎啕大哭。2月11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表示,疑病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源于人们害怕生病而作出过度过早的心理应激反应。

很多医学生在读书期间,特别是大三刚开始学习医学专科疾病有关临床知识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身体上的不适感对号入座,比如有个肿块就猜测是肿瘤,咳嗽几声就怕是结核,恶心呕吐推测是肝炎。然后反复查阅教材,询问老师,甚至去医院就诊,有人形象称之为“医学生大三综合征”。然而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阅力的增长,这种心理现象大都会逐渐消失。

这种心理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三的医学生。互联网的进步让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无数关于疾病的信息如洪水猛兽般涌来,只要身体不适,人们会马上网上查询,由于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只能把零星且碎片化的医学知识、自己的主观理解以及网上他人描述的片面经验对号入座,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就是这种疾病,已求获得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就像在黑暗中抓住一点光亮。疫情中大家越是焦虑不安越想刷手机,越刷手机越产生怀疑,越怀疑越希望找到答案,越希望找答案越容易焦躁和心理暗示。

心理学中有个专业名词,叫疑病症,指病人担心或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而反复就医,通过各种医学检查无明显异常,但仍不能接受事实,也不被医生的解释打消疑虑。这类患者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状况,身体细微变化都会联想到严重的不治之症。疑病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成熟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源于人们害怕生病而作出过度过早的心理应激反应。和疑病症有关的因素包括:交流和信息带来的心理暗示,医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心理挫折,身体状况和人格特征等。疫情中海量网络信息带来的心理暗示,加上自身缺少系统化的专业医学知识,一点身体状况的异常就可能放大这种疑病心理。

过度的疑病心理不仅给本人带来焦虑,降低生活质量和免疫抵抗力,还会对一线非常紧张的医疗资源造成进一步的挤兑影响。有报道部分去医院就诊的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正常人,去医院检查就是想明确自己是否被感染,在医生的系统检查后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时,他怀疑医生的答复,觉得医生是在欺骗他,其实,他只是得了轻微的疑病症而已。

根据疑病症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小的技巧,帮助缓解自己的疫情焦虑。比如通过深呼吸、听音乐、洗个热水澡,对自己说别紧张放轻松,让自己放松下来。当人们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到网上疫情有关的信息以及不断增长的数字,过度紧张的身体反应很容易产生疑病的心理暗示,因此间隔一段时间再使用手机(每隔1-2小时看一次),是很好的转移注意力的自我调适方法。如果自我调适还不能解决,进行一下心理干预或者在家进行心理热线咨询都是不错的选择。自我隔离在家对于没有感染的普通百姓来说,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每天保持浏览关于疫情各种信息的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坚持锻炼身体,饮食睡眠规律,多和朋友及家人聊聊天,试着去做自己感兴趣却一直没有时间完成的事情。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就当这是一次超长的假期,在白衣战士为我们负重前行的时候,我们乖乖的在家编织自己的生活,保持身心的健康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责任编辑:孙永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