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湖之市”鄂州的洋澜湖畔,有一所被百姓称赞的中医院,因其过硬的专科优势和贴心的服务文化,成为湖北省鄂州市“样板医院”和“最佳文明单位”。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鄂州历来不乏悬壶济世高人,历代名医辈出。晋代葛洪、元末名医邹天贵、明代医药学李时珍等蜚声鄂州杏林。当代鄂州中医界学术流派纷呈,涌现了余仲端、江子南、余鹤年、江耀南、金良骥、朱祥麟、邵义文、许德甫、侯国典等鄂州名医。
鄂州市中医医院的前身是1975年在樊口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的鄂城县中医院。中医院的建立,犹如一面旗帜,鄂州很多知名中医都汇集和成长在这面旗帜之下。
经过40多年的传承跨越创新,鄂州市中医医院已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备先进,人才济济,集医疗、教学、科研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专业学科齐全,中医特色浓郁,诊疗手段先进,开设内、外、妇、儿等临床一级科室18个,医技科室13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重点专科3个、重点制剂室能力建设单位1个,湖北省重点专科1个。
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和“中医服务健康”的办院宗旨,以“特色办院、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管理强院”的办院理念,推出“导医导诊服务”、“五个一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示范点以及鄂州市最佳文明单位等。
坚持特色办院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医院重视以重点特色专科的发展带动医院整体的发展,凸现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技”的诊疗特色,在弘扬国粹薪火相传时,积极发展特色治疗项目,“冬病夏治”、“冬令进补”、膏方节、中药外贴、熏洗、灌肠、针灸、推拿等106种非药物治疗法,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市中医医院还大力开发药效独特的自制方剂,这些方剂都是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几十年积累的临床验方,医院特别自制成丸、散、丹、膏、片、颗粒、胶囊、口服液等52个剂型,独具特色的院内制剂,临床疗效卓著,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一批重点学科专科迅速崛起。
脑病科:“中医卒中单元”模式基本形成。脑病科成立于1988年,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坚持中医特色的研究方法,国术点穴法、飞针疗法、凤池透风床针法、中药熏洗、中药膏剂外贴外敷、中药汤剂等特色中医创新疗法成熟开展,在治疗中风病、眩晕症、老年痴呆等专科疾病,疗效显著,其治愈好转率达96%。脑病科分为脑病一区、脑病二区、康复科3个病区,病床150张,已形成以中医为主,预防和治疗,药物与心理,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融为一体的治疗体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具有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新模式,临床带动科研,科研促进临床,使临床效果一直处于先进水平。
针灸科:综合性龙头科室。成立于1991年,1999年开设病房,2013年扩展为两个病区,病床设置100张,配有牵引、中药熏蒸、理疗、射频消融等专科治疗设备20余台,目前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龙头科室。特色诊疗区包括传统疗法治疗区,牵引治疗区,熏蒸、理疗区,注射治疗区,微创手术治疗区。颈椎椎病(颈痛、眩晕)、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作为科室特色优势病种,已具备完善的治疗方案,并参与了国家中医病种协作组的工作,综合疗效已达到较高水平。
肝病科:中医治疗比例占七成。肝病科在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同时,强化人才培育,设置了各老中医诊科室和内伤伏气学术流派工作室。肝病科以临床研究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癖(非酒精性脂肪肝)三个重点病种作为主要攻克和诊疗方向,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优势,总结出一套中西结合治疗肝病的方法,中医治疗比例占69。8%。并研究出抗乙肝中成药和各种内服药丸、散及外用灌肠、站穴等制剂,特别是对三个中医重点病种相对应的“肝保丸”、“抗纤丸”、“消脂复肝丸”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在特色疗法上,肝病科开展了腹水超滤浓缩环环回输治顽固性腹水、中医硬膏外敷、敷贴疗法、中药灌肠、穴位注射在临床广泛运用,取得理想疗效。
康复科:将打造中医康复中心。康复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功能评定和康复方法(针法、灸法、中药、物理疗法等),科室功能治疗区设有传统康复(针灸、推拿等)治疗区,物理治疗区(低、中、高频治疗室,运动治疗室等),作业疗区,吞咽、言语、心理治疗区,假肢和矫形器区。有50张病床,具有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及疑难、危、急、重症的治疗、抢救和康复能力。以诊治三瘫(偏瘫、截瘫、小儿脑瘫)为主。目前,病房床位已不能满足康复治疗的患者,医院将打造中医康复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学科。
坚持人才立院的发展理念
人才是兴院之源,医院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奉行“人才立院”的育人机制,把中医医院办成中医药人才的聚集地和名医辈出的摇篮。通过开展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重点培养、选送中青年骨干医师外出培训、岗位练兵、以师带徒,鼓励职工再教育,面向全国招聘学科带头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等举措,人才建设成绩斐然,一批名老中医脱颖而出,中青年骨干医师茁壮成长,人才梯队建设更趋合理。
知名中医辈出。建院以来,金良骥、朱祥麟被评为湖北省知名中医;洪茂林、朱祥麟分别为全国第五批和湖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茂林、陈新胜分别为全国第一批、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陈新胜被评为湖北省中青年中医名师,许德甫、侯国典等7人先后被评为鄂州市“十大名医”。
中青年骨干医师茁壮成长。医院现有全国第五批和湖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员各2名,全国及省级中医重点专(学)科学科带头人4名,在各级学术团体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150余名。
人才梯队建设更趋合理。医院现有高级职称人员97名,中级职称人员129人,各临床科室有硕士毕业生1-2名,高级职称人员占人员总数的25%以上。
坚持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
“科技兴院”是医院的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来医院的临床科研工作不断取得跨越式发展,除了开展以临床课题研究,还十分注重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名医的辐射作用,着重中医学术流派的继承传授,取得了较好成绩。
临床课题研究成果。近年来,医院共申报各级课题立项7项,鉴定课题5项,在各级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86篇,出版医学专著85部。其中,《肝康丸》《补气通络解毒方对胰腺癌小鼠HIC1/SIRT1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流派工作突出。五代中医世家名医朱祥麟医师从其五代祖起首提致病论,他根据几十年拿脉问诊的实际经验,丰富和完善了朱氏祖医的学术,创新提出新的理论,创立了内伤伏气致病学说学术流派,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纳入首批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全国64家,全省3家。医院设立了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6名传承人员广发分布于临床各学科,近年来共出版《内经风病学》、《朱氏中医世家学验秘传》、《医学发微》等专著7部,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初步建成了4个临床示范门诊和6个二级工作站。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
坚持管理强院的发展思路
医院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管理是关键。医院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注重医院管理质量的提高,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医院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医院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底蕴进一步雄厚,行业作风进一步改进,医院软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院党委通过召开职代会,对医院有关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实行院科二级管理制度,通过责任追究制,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从而使医院管理政令上下畅通,取得明显实效。医院还通过选派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聘请专业医院管理咨询公司来院培训等措施,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使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医院开展院歌、职工礼仪、岗前教育培训、职业精神大讨论,提炼医院核心价值理念。院党委切实加强群团工作的领导,不断丰富群众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使群团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提高全体医务人员文明素质为目标,以文明创建和文明行动为抓手,组织开展了“党员进社区”、“学雷锋志愿义诊”、“对口支援”、“公益宣传”、“结对帮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道德讲堂”、“我们的节日”、“读书征文”等活动,大力倡导仁爱、敬业、务实、创新的精神,培育良好医院文化理念,促进医院和谐持续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医院党委严格落实廉政责任,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根据工作实际,与“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三好一满意”、“卫生行业九不准”、“履职尽责督促检查”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 “查、看、纠”活动,进一步树立 “忠于职守、执业为民,乐于奉献,廉洁行医”的行业新风尚,医院广大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明显提升,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坚持开展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医院始终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以严格控制医药费用有效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以推行绩效管理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患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医院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推行预约诊疗服务、打造无节假日专家医院等措施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取消药品加成、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及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切实解决患者“看病贵”的问题。2016年门急诊服务人次184104人,同比增长16%,每门诊人次负担为212元,同比下降2%;住院服务人次15285人,每出院患者负担为6747元,同比下降2%,医药控费成效在全市领先,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延伸中医药服务半径。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城乡中医药卫生资源,完善中医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医院与具有一定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建“1+X”模式的区域医疗联合体,负责指导成员单位的国医堂建设和接收专业技术人员进修,选派医师到成员单位开展教学、查房、坐诊,记入医师到基层服务时间。建立上下联动、相互促进的帮扶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和双向转诊。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的就医新模式,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中医服务质量和延伸中医服务半径。
推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医院坚持以“以强化绩效考核,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化、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了《鄂州市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实施方案》。通过绩效考核,推行“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分配机制,充分体现岗位责任差异、业绩贡献差异、质量服务差异,提升了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促进医院向技术型、质量型、数量型、服务型、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医院走过了40多年历程,我们要珍惜前辈对医院的付出和努力,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和使命。”院长陈新胜表示,要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高基层的服务能力,做好慢病管理工作,以慢性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按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推动建立分级诊疗模式,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提升医疗诊治技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打造中医健康产业,在基层传播弘扬中医药,不仅要了解老百姓身体健康,也让老百姓了解中医,通过实实在在的健康讲座和义诊咨询活动让老百姓认识治未病,获得健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