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健康频道

告急!丝裂霉素全国断货 青光眼手术用药退而求其次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5日23:15 来源:

湖北日报讯 (记者崔逾瑜、通讯员刘坤维、胡弘)“丝裂霉素已经停产,我们从去年12月就没法将它用于青光眼手术了。”昨日,中华眼科学会委员、武汉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张明昌教授无奈地说,目前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效果较弱的另一种药物替代。

记者多方了解,武汉各大医院都面临相同窘境。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疾,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2%。据张明昌介绍,通行的青光眼手术需要在患者眼部切开一个外流通道,引流眼内液体,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但由于机体的创伤修复功能,该通道易发生闭合,导致引流不畅,手术失效,因此需要一种抑制细胞增生、瘢痕形成的药物。“丝裂霉素满足了临床需求。”张明昌称,早年,眼科临床上较常用的药物为5-氟尿嘧啶,自从丝裂霉素被用于抗青光眼后,将手术成功率从原来的40%提升到80%以上,获得全球眼科医生认可。2016版《亚太青光眼指南》中指出,“丝裂霉素已经取代5-氟尿嘧啶,成为抗青光眼术中的最佳辅助用药。”

丝裂霉素是名副其实的低价药,一支2毫升装售价为9.4元,每个病人术中只需要用0.2毫升。由于价格低廉,利润空间有限,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目前全国只有3家企业拥有该产品的生产批号。据医生透露,这3家药企中,长期生产和供货的只有一家,而该药企于2014年重组后停产,去年11月批文到期后该药彻底退市。

药虽停,手术却不能停。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袁静副教授称,该院一年要做千余例青光眼手术,由于没有更理想的替代药,只能让5-氟尿嘧啶重返手术台。尽管5-氟尿嘧啶难以达到预期的降眼压效果,患者可能面临二次手术之苦,但全国各大医院皆束手无策。

专家呼吁,为了造福更多青光眼患者,我国应尽快恢复丝裂霉素的生产或批准进口。同时,药企、医院、高校、科研机构也应加快研发新药的步伐。

  如何“抢救”短缺药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崔逾瑜 龙华 实习生 陈彦西

  每年消失十几种低价药

  近年来,不止是丝裂霉素,一些临床急需的药品频频断供。

  武汉协和医院药剂科药师吴永剑介绍,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常用药“优甲乐”,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婴儿痉挛的促皮质素,抗血小板的潘生丁等,都先后出现过一药难求的局面。

  这些药品有着共同的特征:廉价、有效、小众。“国内生产某种低价药的药企寥寥无几,有的药甚至成为‘孤药’,一旦停产,愁的就是医生和患者。”吴永剑说。

  为了调动药企生产的积极性,2014年,国家发改委取消530种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允许企业在药品使用的日均费用标准内自行调价,以促进低价药的有效供给。

  随着政策放开,低价药迎来“涨价潮”,部分药品价格翻倍,有的涨幅超过三四倍,仍无法完全缓解低价药短缺的尴尬局面。

  据业内人士透露,低价药正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根据新版GMP规定,重启药品生产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一是需要较长周期,二是增加企业成本,不少药企心一横,干脆放弃。”武汉一家药企负责人坦言。

  我省设立15家监测哨点

  2016年11月,省卫计委开发上线了“湖北省短缺药品监测系统”,省妇幼保健院、省肿瘤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15家医院成为首批哨点医院,收集、上报药品供应情况。今年3月,我省扩大监测范围,新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石市中心医院等15家哨点医院。

  30家哨点医疗机构,从地域分布上看,涵盖平原、山区和偏远地区;从医院属性看,既涵盖基层医疗机构和二、三级综合医院,也涵盖中医、妇儿、肿瘤等专科医院,实现对医疗机构短缺药品全面监测。

  据省卫计委药采中心负责人介绍,哨点医院每月底前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短缺药品信息,再由省卫计委汇总审核,将其与省药品采购监管系统监测的药品短缺信息,一并报送国家药管平台。工信部、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国家食药监总局等相关部门定期对短缺药品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解决措施。目前,已对去甲巯咪唑片(5mg)、地高辛口服溶液(30ml:1.5mg/瓶)等7种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保障临床供应。

  抢救短缺药不能“头痛医头”

  有专家表示,“抢救”短缺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在医改这个大框架下,社会各界共同作为。

  张明昌表示,以丝裂霉素为例,该药停产两年,此后医院都在用存货。直至存药用完,全国告急。由此可见,缺乏预警机制,没有及时预判,是没能遏制此次全国断货的原因之一。

  “能不能对疗效确切、临床必须、无可替代的短缺药进行国家储备?一旦出现市场断货,国家药品储备库就可及时将储备药品投放市场,缓解临床压力。”张明昌称,短缺药问题“久治难愈”,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从预警到市场干预,从生产到配送等各环节的保障机制。

  省卫计委介绍,今年我省有望将监测范围扩大到药品经营企业,要求经营企业将可预见的药品短缺原因、时限等信息提前两个月上传平台,及时预警。同时,运用监测数据,会同经信委、食药监、商务等部门研究短缺原因,探索启动短缺药品省级定点生产。

  另据《楚天金报》报道

  特效药“断供”影响两千万患者

  青光眼手术患者着急 专家呼吁完善保障机制

  记者高琛琛 胡彩丽 通讯员涂晓晨 刘坤维 刘晓鸿

  武汉33岁的女白领文静(化名),曾因患青光眼在外地医院做过手术。前不久她病情恶化,右眼几近失明,只有左眼能勉强看见。日前,她到武汉协和医院就医时得知,自己前次手术效果不佳,是因为没有用一种名为“丝裂霉素”的药物,但目前武汉多家医院已经断供。

  国产丝裂霉素断货——女子花高价到香港买药却不能用

  即将再次面临手术的文静,这次花了800元港币,从香港买回印度产丝裂霉素(10ml装),希望协和医院专家能给她用。可是这个要求却被婉拒:国外药物没在国内做临床,安全性存疑。

  据协和医院眼科张明昌教授介绍,经典的抗青光眼手术,是在眼球壁上切开引流通道,帮助引流眼睛里过多的房水,从而降低眼压。但术后一个月内,人体会自动修复伤口,导致通道闭合、眼压再次升高。为避免术后引流通道关闭,上世纪90年代,医院用上了原来一种抗肿瘤的药物——“丝裂霉素”。它能有效“延缓”引流通道创口愈合,保持引流状态,从而长期控制眼压。尤其是对修复能力极强的婴幼儿、青少年患者和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做手术,必须用药确保术后效果。在协和医院,每年约有600例患者实施手术,需要用到该药。

  但是,从去年11月起,国产丝裂霉素在全国范围内停产,多家医院药房已经“断供”。目前,接受手术的青光眼患者只能被迫用之前被丝裂霉素替代的5-氟尿嘧啶,价格是丝裂霉素的三四倍,还需多次在结膜下注射,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疗效也不如丝裂霉素。

  据武汉爱尔眼科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吴作红介绍,在青光眼手术高峰期,该院每月要接待患者100余例。凡是滤过性青光眼手术,国产丝裂霉素的使用率几乎达100%,药品断供对患者影响不小。为此,医院跟供货厂家联系过,对方口头表示只是临时断供,却再没有复供的消息。

  国产药断供,能否用进口药?记者了解到,我国一直用国产丝裂霉素,尚无任何一种进口丝裂霉素被准入。国外药品进入中国,还需层层审批和临床实验,所以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进口药“救场”。

  廉价“特效药”频频断供——专家呼吁纳入国家储备保障用药需求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产丝裂霉素开始进入临床,青光眼手术成功率从原来的40%提升至80%以上,它也被全球眼科医生公认为青光眼手术的“最佳搭档”。

  据武汉协和医院药剂科吴永剑药师介绍,此前,国内拥有丝裂霉素注射液生产文号的共有3家药企,分别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前两家企业早已停产该药。去年6月,海正辉瑞制药给协和医院发通知函称,根据国家新版GMP的要求,该企业需进行技术改造、变更申请后,才可能重新生产丝裂霉素,但这需要较长周期,短期内无法再供应。“其实,用量少、价格低才是‘断供’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国产丝裂霉素2毫克只要约十元钱,而且一支可供十个青光眼手术病人使用。国家对企业生产线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这类不赚钱的药,企业没有动力再为它升级生产线。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青光眼科主任吴作红称,目前,青光眼总人群发病率约1%,有不可逆的致盲性,占据全球眼部疾病的首位,其中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到2%。此药能否续供,关系到全国约两千万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

  其实,近年来,不只是丝裂霉素,一些廉价常用药、没有替代品的“救命药”也曾因各种原因出现短缺,如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治疗儿童肿瘤的“放线菌素D”、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等多种廉价药都曾出现断供情况。

  对此,多家医院的眼科专家呼吁,希望国家能在继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时,完善廉价“特效药”运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人们的用药需求,保障廉价“特效药”可持续供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