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健康频道

卫生领域代表委员为儿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开“药方” 鼓励医师转岗儿科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17:17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7日下午2时许,武大人民医院儿科护士给小患者输液

□策划:严珑 采写: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媛郑晶晶刘迅李晗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实习生习瑞

一边是就医难,家长、患儿候诊时间过长;另一边是医护累,普遍超负荷加班连轴转。

近日,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贴出这样的通知:“医院儿科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已有多名医生病倒,请各位家长就近选择其他医院就诊。”该通知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有网友表示“仿佛看到了儿科医生们一张张憔悴的脸”,同时也让人对“儿科医生紧缺,儿科病床紧张”这一老大难问题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武汉的情况如何?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江城多家大医院的儿科门诊,陪儿科医生们坐诊,体验他们的辛苦。

半天门诊变成整天专家累得病情加重

7日上午8时许,武大人民医院儿Ⅱ科主任姜毅开始了上午的门诊。他患上轻微咳嗽,但面对排着长队的候诊家长和孩子,他仍是一脸温和的笑容。“医生,孩子在家里晕倒了……”上午10时许,陈女士抱着5岁的儿子晨晨进入诊室,把他放在诊疗床上。姜毅边检查边询问,得知晨晨一周前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在家吃了退烧药后有所好转,但6日突然晕倒,还直叫头痛。

检查完后,姜毅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孩子得的是乙流,最怕出现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得赶紧住院。”他边开处方边叮嘱。但儿科病床已经住满,怎么办?“边治疗边候床吧,我们会根据患者的轻重缓急安排。”他补充道。

中午12时50分,下班时间早就过了,门口依然排着长队。姜毅的声音开始嘶哑,神色也略显疲惫。

第96号患儿是一名2岁女宝宝。妈妈方女士说,宝宝已经发烧咳嗽三天了。经检查,姜毅诊断又是流感。他边开处方边对方女士说:“我们不打针,让宝宝吃点药、多喝水,好不好?”

由于候诊患儿太多,姜毅一直坐诊到下午2时许,还没时间吃午饭。此时他的脸色有些发白,咳嗽得更厉害了。“请你们稍微等一下,我扒两口饭再来。”他跟候诊家长们“商量”说。

其实,当天姜毅的专家门诊时间只有半天,但由于找他的患者实在太多,其中不少是从外地赶来,他只能匆匆扒拉了几口米饭,返回诊室继续接诊。

当晚8时许,楚天都市报记者拨通姜毅的电话时,他才刚刚下班,声音嘶哑得厉害。原来,由于连续超负荷加班,他也累病了,早上只是轻微咳嗽,到晚上开始发起高烧。“没办法,这段时间我们科室所有医生至少都病过了一轮,我不知道是第几轮了。”他疲惫地说。

一出诊室就被打围上趟洗手间先道歉

6日,记者在同济医院儿科急诊采访时,偶遇这样的场景——一位男医生走出诊室准备上厕所,却被着急孩子病情的家长们团团围住。医生解释了几句,见围上来的家长越来越多,只好连连道歉,这才突出重围,小跑着进了洗手间。

6日晚8时许,记者与协和医院一位儿科医生电话联系采访事宜。当时他仍在值班,身边围着候诊患者和家长。待他下班后再联系,已是晚上10时30分许。“儿科医生本来就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近段时间更是这样了。”他说,他和同事近两个月来一直超负荷工作,坐门诊时解释病情导致嗓子嘶哑,又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耽误问诊时间。即使身体不舒服也只能扛着,因为一人病倒,意味着其他同事的工作量更大。“我们开玩笑说,现在不能生病,也不敢生病。”他说。

武汉儿童医院香港路门诊主任王瑞耕介绍,虽然全门诊的医生压力都很大,但不限号的普通门诊儿科医生压力更大。平时,普诊一天只能看诊1000人,高峰时就诊患者猛增到1500人,白班医生下午5时30分下班时,白天挂号的患者还有500人在候诊,普诊晚上10时关停前还会新增300名患者,上普诊夜诊班的5名医生,一上班就会面临800名候诊患者,压力非常大。“去年11月初,由于患者太多,5名普诊夜班医生忙不过来,我们请大内科抽调了2名医生支援。但患者人数不断上升,7名医生也不够用,只能继续增派医生支援,最高峰时增加到了12名。这些前来支援的医生们,本身要在各自的岗位满负荷工作,吃过晚饭后继续加班,通常要到晚上10时后才能下班。”

武汉儿童医院香港路门诊24小时儿科急诊,也是夜夜忙碌。急诊主任蔡小芳介绍,最多的一天有超过800名患者就诊,比平时几乎增加一倍。

持续近2个月的连轴转,越来越多的儿科医护人员病倒。“除非实在起不来,大家都会坚持上班。”蔡小芳说。

医护延长工作时间满足患儿就诊需求

入冬以来,武汉各大医院的儿科都面临人手紧缺的情况,医院只能通过取消医生休假、延长工作时间,满足就诊需求。“儿科医生太累了。”姜毅主任说,一个多月来,科室的医生们天天加班加点,白班医生有时甚至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才回家。

同济医院儿科的情况也是如此。该院儿科主任罗小平说:“圣诞节当天,我们儿科门诊有3400个孩子就诊,而且急诊特别多,每天有 2000人左右。”

据粗略统计,协和医院儿科每天接诊1000多人,每位急诊儿科医生平均每天接诊150人左右。

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根据病人潮汐式的就诊时间,弹性安排医生的排班时间:中午不停诊,安排两名医生接诊;晚上挂号从下午5时延迟到6时;白班医生拖班将挂号病人看完,以缓解夜晚儿科急诊的压力等。

武大中南医院门诊办负责人也说,该院儿科医生连轴转,不仅取消休假,连上下班时间也分别提早和延迟1个多小时。

汉阳医院儿科主任梅贵春说,该院儿科的接诊能力近期接近极限,儿科医生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三倍。

家长孩子苦苦候诊医生呼吁相互理解

如此巨大的门诊量,医生连轴转依然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许多家长心情急躁,有时会责难医护人员。

对此,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仇丽茹说:“家长等待时间过长,情绪容易激动,医护人员能够理解。而医生一连看诊100多位病人,已经十分疲劳,也希望家长们理解。”

武汉儿童医院急诊主任蔡小芳介绍,一天晚上,一名三岁重症肺炎患者从罗田转诊到该院,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生命垂危,需要紧急抢救。当时,医护人员花了一个小时,为孩子插管上呼吸机,并转到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导致急诊门诊的看诊、接诊速度减慢。不少普通夜诊病人对此不理解,后经过医护人员耐心解释,他们的情绪才平复下来。

武汉儿童医院香港路门诊主任王瑞耕也呼吁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医生们一天看诊100多位病人,每天重复,坚持近2个月,非常不容易。医生和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保证孩子健康,所以希望家长们理解、支持医生的工作,文明候诊。”

一位儿科医生告诉记者,他的女儿生病,妻子在他坐诊时拼命给他打电话,可他没办法接,只能连连挂机。“我是儿科医生,也是一名父亲,我能理解患儿家长焦急的心情,希望大家对儿科医生多一些理解。”他说。

  卫生领域代表委员为儿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开“药方”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省人民医院内,儿科医生正为患儿看病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郭文杰王荣海)如何破解儿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也成了今年武汉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在加大儿童医院、儿科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儿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待遇。同时,家长们应给予儿科医生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以武汉市一医院儿科为例,过去我们日均接诊量在200人左右,现在达到了700多人,翻了三倍多。”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一医院主任医师罗光伟表示,儿科门诊量激增,虽然有流感等外部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新生儿数量的快速增长。
  在武汉市政协委员、长江航运总医院院长王凯看来,儿科医生要承受比其他科室医生更大的压力,这是许多医生不愿意到儿科的主要原因。王凯认为,一方面儿童不会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同时儿童用药需非常谨慎,许多药物不能用,有些药物剂量要精确到毫克。
  此外,家长的不理解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小孩血管细,有时候打针要扎好几次才能扎进去,这是正常的,但有些家长却冲医护人员发火。其实大家都是为人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尽快把孩子的病治好。”武汉市人大代表、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王萍说,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恶语相加,是许多医生不愿意到儿科工作的主要原因。希望家长能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医生会全力给孩子看病,这对儿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第三医院副院长李相友说,大学生从进入医学院学习再到进医院当儿科医生,一般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短时间内儿科医生紧缺现象依然存在。解决儿科看病难,关键是引进人才。李相友建议,加大儿科医生的人才培养,开辟“绿色通道”多途径引进儿科人才。从编制和职称评定上向儿科人才倾斜,鼓励其他专业医师向儿科转岗;对原已转岗的儿科医生,鼓励重返儿科岗位。同时,要适当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
  ■应对
  省市多措并举缓解儿童就医难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媛刘迅李晗郑晶晶)针对近期儿童就诊高峰引发的就诊难问题,湖北省和武汉市卫生计生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缓解看病难。
  近日,省卫生计生委召开加强儿童医疗服务专题会议,强调各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增加儿科诊室、延长诊疗时间、增加专家门诊频次、调集院内接受过儿科专业培训的高年资内科医生充实儿科医疗力量等多种措施,切实缓解儿科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的供需矛盾;制定儿科就诊高峰期应急预案,组织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医务人员紧急调配或患者分流工作。同时,通过微信、微博、报纸等多种宣传平台引导家属及平诊患者“错峰就医”,引导儿科患者家庭就诊、社区就诊、就近就诊。
  而针对我省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已有多项举措正在推进中。
  首先关于人才储备问题,我省的湖北医药学院已被批准于去年7月开始儿科学专业招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也在积极申请,罗小平透露,最快将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据介绍,1999年因全国专业调整,儿科系停招。2016年,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支持下,八所高校重开儿科学专业,开始招收儿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其次,由武汉儿童医院牵头成立的“湖北儿科医疗联盟”,至今已有169家湖北省内及周边省市医院加入。联盟内除了有儿科专家点对点会诊,保证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患儿及时就诊,还通过“传帮带”对联盟内儿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儿科医疗联盟”可以提高基层单位儿科诊疗水平,一定程度缓解儿科就诊紧张的局面。
  武汉市卫生计生委介绍,为有效应对儿科资源相对不足所带来的儿童患者看病难等问题,武汉儿童医院规划新建妇幼综合大楼,在3年内建成投入使用。沌口、光谷地区拟规划新建2家儿童医院,各区妇幼保健院将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提档升级。增加儿科医疗服务供给,武汉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将于2018年底全部开设儿科病房和24小时儿科门急诊服务,以满足儿童患者就医需求。
  ■现状
  我省儿科医生缺口近3万人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媛刘迅李晗郑晶晶策划:严珑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实习生习瑞
  儿科告急,儿科医生紧缺,儿科病房紧张,已非一时一城一地之现象,而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情况,今年冬季突如其来的患儿就诊潮,不过是让这个矛盾突显得更加集中,让医患双方的不良体验更加明显。
  近期降温后,患儿“就诊难”的压力虽然一定程度上暂时得以减轻,但需要引起思考的是:如果再次出现类似大规模患儿就诊潮,如何避免“候诊10小时”这种情况再度出现?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数量必将继续增加,如何缓解儿科医疗资源缺口?
  我省缺少2万—3万名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短缺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当下儿童就诊的一股高峰,让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再次暴露。”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武汉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金润铭教授表示,目前全国各个医院的儿科医生都在延长工作时间,但这不是治本之策,即使医生们全部“通宵不休”门诊,也解决不了儿科看病难的问题。现在儿科看病难的背后,一方面与儿科医生数量的长期紧缺有关,另一方面是“二孩”政策放开后,两者“叠加效应”后出现的新问题。
  据国家卫计委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0-14岁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20%,而目前儿童专科医院仅有99家,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0.01%。2014年,每1000人拥有执业医师为2.12人,而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目前儿科医师有11.8万人,这意味着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达到20万人。据介绍,根据国家对儿科的相关政策,100张病床应该配40个儿科医生,但对于江城大多数医院儿科来说,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表示,目前我省每千名儿童仅有0.425个儿科医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平常情况下,同济医院急诊值班的儿科医生一晚上接诊量多达100—150名患儿。
  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2014—2016年中国儿科医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湖北共有3873名儿科医生,而0—14岁的儿童有910万人,平均每千名儿童仅有0.425个儿科医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8,我省儿科医生缺口约为2万—3万人。
  多家大医院儿科主任表示招人难
  “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在医院受重视程度低,发展前景小,是目前基层儿科医生的普遍现状,也是导致儿科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罗小平说,该院去年原计划招收十几名儿科医生,但最终未招满,只招到了8名儿科医生。他呼吁,改进对儿科的考核机制,改善儿科医生待遇,提升职业认可度及价值感,同时加大儿科医生的培养。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II科主任姜毅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科室只有11个人,但去年的门诊量为10余万人次,忙碌可想而知。那为什么不招人呢?姜毅表示,首先儿科医生培养不容易,第二儿科医生压力大、高风险、收入低,造成愿意学儿科、从事儿科的人越来越少。今年院里考虑到该科人手不足,给他所在的儿II科加了3个人,但现在只到岗了1个,还有两个因为今年7月才毕业没到位。
  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的一名在职医生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他在同济医学院本硕连读,毕业时一共有150名同学,目前仅有1人正在从事儿科。“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人。”汉阳医院儿科主任梅贵春说,按照医院配置,儿科应该配置10名医生,可目前加上他自己,儿科只有7名医生。近3年来他一直在为解决医生缺口问题想办法,但很多医学生不愿意来儿科,有的来了没多久又走了。

【责任编辑: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