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健康频道 > 健康头条

图文:工地不能成为被医疗“遗忘的角落”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2日07:5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鄂州市中心医院专家,来到鄂州民用机场项目工地,为农民工义诊。

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蔓杨麟通讯员李健

痛点:偏远工地就医难

打开床头的小药盒,刘保国略显笨拙地清点着。“痢特灵过期了,创口贴还可以用,这些降压药也不知怎么吃法,一直放着求个心安。”刘保国说。

4月9日晚,在鄂州民用机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鄂州顺丰机场)建设工地上,58岁的道路维保工刘保国回到宿舍,稍事休息。几分钟前,他还挥舞着铁锹,对大型施工车辆通过的1号便道受损道路进行修补填筑。为确保道路畅通,刘保国和工友们24小时值守。

“眼下确实繁忙,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晚上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刘保国说。他的儿子刘志海今年35岁,在工地开铲车,也有腰疼的毛病。由于工地位置偏,去一趟最近的乡镇卫生院都要半个小时车程,父子俩总是互相宽慰“忍一忍就过去了”。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们,就医难一直是他们心中的隐痛。

一次腹痛的经历,让刘保国心有余悸。

“有一次,我在远郊的一处偏远工地打工,半晚突发腹痛。没有车,工友就背着我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医院。”谈起多年前的那次痛苦经历,刘保国感慨万分,“当时,如果就近有个医务室就能解决问题,结果折腾一晚上。”

工地“父子兵”的遭遇并非个例。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武汉、鄂州、黄冈等地的建筑工地,发现大多数工地都缺乏医疗保障。

黄冈一家桥梁工地钢筋工李师傅说,偏远地区施工,突发疾病,连救护车都很难及时赶到,现场应急处置很有必要。

“如果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我们也不愿专程去医院监测,路上少说要花一个小时,再排队检查,一天时间就没了。”鄂州民用机场建设者李军感叹道。

隐忧:急救面前束手无策

摊开双手,咸宁一位工地的项目负责人坦承,工友们的医疗保障确实是一个“管理和服务盲区”。工地建设“百废待兴”,能解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不错了,医疗大多不在考虑之列。在此条件下,工地的工人对身体潜藏的危害视而不见,能拖就拖。

据统计,在数不胜数的工地上,大多都缺乏医疗配套。一般而言,工地的施工人员在数百人以上,一些大型工地则高达数千人,医疗保障的呼声急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工地建设者突发的情况多为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此外,高血压、慢性胃炎、颈肩腿慢性疼痛等,也都需要早防早治。医学专家认为,像高血压等不少慢性病,只需定时量血压,服用一些价廉、疗效确切的药,就可及时干预。遗憾的是,许多工友只有在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开始接受检查,给家庭背上沉重负担。

“像量血压这样最基本的检查,从未做过。万一病重了,就在附近小诊所买点药。”来自孝感的木工师傅老鲍在汉务工20余年,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

从另一层面看,工地上,工友们面对他人急性病发作或意外创伤时,往往只想到等救护车、送医院,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分钟。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如果现场有专业人员立即实施紧急救护,可争取到最初宝贵的抢救时间,极大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武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洪教授说。

许多项目负责人袒露隐忧,由于工地缺乏专业的医疗守护,急救面前束手无策。

破题:“工地健康室”洞开亮色

在多方对此如何破冰心存疑窦之时,一个项目与医院的牵手,成功破题。

3月31日,中建股份走马湖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部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鄂州市中心医院联合成立“工地健康室”,及时处理发烧、轻微伤等常见病,承担起工地近千名农民工的基本健康诊疗。同时,双方还签订一份《医疗应急服务协议》,为工地建设者义诊,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开通就医绿色通道。

“这是一次尝试。”武大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建设者的健康问题需要各界关注和支持。目前,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大背景下,大医院的触角不仅延伸至社区,也应延伸到工地等缺医少药的地方。

该项目党支部副书记骆良介绍,建一个医务室,做一些基本诊疗,平均摊在每位农民工身上的日均消费不足0.3元,但往往可以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4月中旬,健康室就可运行了。我的药盒也可‘退休’了。有了医疗保障,我们以后干活心里踏实。”一直为健康担忧的刘保国父子,心中的石头落下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琛徽认为,农民工的健康不仅关系着全家人的幸福,更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用工单位应担负起社会责任,用心呵护农民工的健康。”赵琛徽说,“政府部门也应完善相关政策,为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提供日常基本健康保障。”

【责任编辑:admin】